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

探訪事工

連續多個星期六回教會上了一個關於探訪病人的工作坊.

其實自己知道巳沒有心力,往醫院或到教友家中探望病患者.

開學一個月後,巳感到工作十分吃力.不過若要每星期抽一晚時間去探訪,其實仍可安排,所以我沒有用忙做借口,推搪參加關懷病人的活動.

但除了要付出時間外,探訪其實需要人有良好的精神狀態,否則怎去聆聽病人的需要和心聲.對於這,我就有點猶豫了.工作了一整天,很多時都覺得心疲力竭,那還有心力關懷他人,而且那些不是普通人,而是病患者和他們的家人.

不過自己是今年關懷部的副主席,不出席有點那個,唯有硬著頭皮,乖乖地去上課,至於探訪與否,遲點再理會吧!

說來諷刺,曾於2003年左右,想過參與醫院的探訪事工,不過後來發生了沙士事件,醫院探訪事工服務亦暫停了一段很長的日子,後來我對參與這事工亦不了了知.

出席工作坊的大多是成年部的團友,他們回了教會幾十年,事業早巳有成,他們的子女亦早巳出身,有些巳為人祖父母,有部份則巳退休,故他們能有較多時間關懷其他人.

關懷部主席娟姐是護士長,她年中提出,曾看過一些文章,知道病患者很需要人支持及關懷,故提出往醫院探望病人,及希望在教會成立小組,關懷由醫院轉介來的病患康復者.

我一聽到這個構思時,一方面由衷佩服娟者那份憐憫人的心腸,但另一方面卻担心太過急進,成年部未必有充足的預備,故我建議先探訪自己教堂的教友,然後再作中期檢討,看大家能否可以承担來自醫院轉介的病患康復者.

巳上了三課,感覺出奇地好.一來工作坊集中輔導方面,對我來說有點溫故知新.雖在學校亦要輔導學生,但病人的需要郤與學生有些不同,而且很多時候,亦要兼顧照顧病患者的家人,對這事工有了更多的認識.

很喜歡聽徐珍妮牧師的分享,她是一間醫院的院牧,分享了很多自己個人的經驗,提醒我們探訪病人時一定要多聆聽,切忌滔滔不絶,嚇怕病人.有時病人需要一段頗長時間才能接受你這個陌生人,所以即使他們對探病者不大理會,只要他們不抗絶,坐在他們隔鄰,陪伴他們巳是表達對他們的關心.除此以外,探病者更要誠實,切忌說一些廢話,諸如對末期病患者表示他們一定會康復這等說話,病人聽了並不會好過,亦覺得你並不明白他們的痛苦.

探訪病患者和轉導學生有點不同,前者可能涉及更多對生死的態度,更會感受到病患者的無奈,絶望和忿怒.沒有足夠的心力,又或者心中仍掛念日間的工作,實不宜進行探訪.

我還未決定會否參加探訪工作,主要擔心自己的心力能否承載,這是一項長期的事工,對探病者有一定的要求,未有充足的預備,我不敢貿然開始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