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

明日之後 - 價值與決定


自己很喜歡看災難片,絶不是幸災樂禍,心理變態,歡喜看人間悲劇.

電影中那些大型的天災人禍,如地震,火山爆發,海嘯,沉船,墮機等,根本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距什遠.

香港是塊福地,沒有什麼天然災害,出世自今亦沒有經歷什麼戰亂,看災難片,可令自己有多點危機意識,提醒自己災禍隨時會降臨到身上.

大部份的災難片都有一定的公式,你未進場巳經可以預料電影的格局怎樣!看災難當然離不開特技,越迫真越好,我要求較高,最近一套韓國片海雲臺的特技便覺得比不上荷里活的電影了.

除了特技外,災難片很著重描述人面對死亡的心理轉變,當然亦會帶出人失去自己最愛的人時內心的苦痛,還有一定離不開好心人捨身救人,彰顯人類美善人性的場面.不過電影明白之後,郤充滿了很多要立即作出決定的時刻.不同階層的人,包括副總統,劇中主角,他的太太,同事,兒子,圖書館理員,和撤退到圖書館的人,他們均需要為自己和家人的生死,作出重大的決定.

先說副總統,主角的意見,他完全聽不入耳,電影把他塑造成只顧經濟,輕視人類破壞大自然而造成的影響.這個副總統,可謂人神共憤.不過我郤有點不同的意見,我們太容易簡化了人對作決定的複雜性,一面倒馬後炮指摘副總統的不是.其實主角只是萬千專家的其中一員,亦有很多有識之士認為對地球影響不大,若你是決策人,面對正反兩方面的資訊,你又會怎樣處理?

圖書館中,一名警察勸諭巿民跟從他向南走,尋求救援,主角兒子則以父親的專業意見,勸各人乖乖留下,因為一個威力極大的風暴正在迫近,氣溫會急劇下降,室外的人一定無法生存.換著是我,我想我亦會離開圖書館,我並不認識他的父親,怎知他說話的可靠性?更何況眼見水不再漲,外面亦有人開始往南走,自己不想坐而代弊等死,所以都會選擇外出,當然照電影的發展,我便會死在途中.

舊約曾記載神降兩到地上四十畫夜,挪亞造方舟時受到眾人的耿笑,我想若他邀請我上船時我也可能會不大理會他,或會禮貌地拒絶他.因為照常理來說,怎會有如此長時間的暴雨.正如你六月時若對我說,要買寒衣了,因為暑假時會下雪,我又怎會相信!或許我說的較為誇張和極端,不過大多數的人往往只會在大難臨頭才會醒覺,可惜巳為時巳晚.正如一年前的金融海嘯臨到,當人損失了金錢後,才會醒覺到以往投機和貪婪的心態是錯誤的.

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!電影中可謂完全不認同這價值觀.主角為了自己兒子的安危,決定冒著嚴寒北上找尋兒子.主角兩位的朋友,明知主角一人上路,如同送死,決定捨命陪君子.當三人行到一個商場的屋頂時,冰塊裂開,正當三人要跌了下去的時候,其中一人願意犠牲自己,割斷繩索,救了其他兩人.主角的太太為了一個血友病的小朋友,放棄與其他醫護人員徹退,留在醫院陪伴病人,生存機會可謂微乎其微.三人都表達了高尚的情操,人間仍然有愛,仍有人相信愛比自己生死更加重要.

值得一題的是一位非基督徒的圖書館理員,他雖沒有宗教信仰,郤寧願凍死,也不願把那第一本的印刷本聖經當作柴燒.他解釋這代表文字世界的開始,代表人類可以透過文字理性思巧,見證一個文明時代的誕生.再一次,有人會寧願犠牲自己的性命,以換取更高價值的東西.

喜歡看災難片,因為可以透過代入劇中人物角色,看看會否作出和劇中人一樣的抉擇,從中反思一下自己決定背後的價值觀.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