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

鬼眼 - 未解開的心結


《鬼眼》一部十年前公映的電影,最近重看,依然覺得十分精彩,每當和人談論這套電影的時候,仍舊說得眉飛色舞.

當年這套電影是全球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驚慄片,不過它的精彩之處理並不是驚嚇,而是它突破了一般恐佈片的框框,超越了只講求官能刺激的層次.

我不把它歸入恐佈片類別,雖然片中確實多次有鬼魂出現.但我覺得導演更想探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未了的心事(unfinished business).

曾看過一個比喻,指人有很多不想面對的情緒和心事,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影響,人會自然地把它鎖在心底裡深處的一個抽櫃,但有一日,不知是什麼原因,會把這抽櫃撞開,而這心事又會浮現出來.

心事一日未解決,一日都埋藏在心底裡.

以往旳鬼片,遊魂野鬼都是被塑造成嚇人,恐佈,要置人於死地.但鬼眼裡的鬼魂則另有目的.

鬼魂和人一樣,都有一些未了的心願或者心底話,很想向親人表達,奈何生前因各種原因,無法好好溝通,故就想找這個能與鬼溝通的小孩幫手.

小孩最初不知道,還被嚇得魂飛魄散,其實成年人也一樣,往往因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,影響對人的觀感,不能與人好好溝通,明白人家的需要.


小孩雖然不懂,但多得飾演心理學家的布斯衛利斯幫忙,解開了他常被鬼魂纏繞的原因.

不獨鬼魂有未了的情意結,凡人亦一樣,心理學家很想幫這個小朋友,原因是他多年前有一個類似的個案,但輔導不成功,他的當事人更在他面前自殺了結生命,布感到十分內疚,故希望能成功治療這小孩,彌補自己的遺憾.

我們很多時會歡喜幫助人,但其實可能是滿足個人心底裡的一些需要,有時連自己亦不察覺.



小孩的母親亦有心結,她一直都覺得不到母親的肯定,雖然長大了,亦成為了人家的母親,但內心仍耿耿於懷,放不下,直到自己兒子告訴她死去的婆婆給她的說話,她才如釋重負.

溝通亦是電影中一個重要的主題.小孩一直更不敢告訴其他人,他能見到鬼魂,因怕人覺得他古怪,畸形.即使是自己的母親,他亦不敢告知,怕得不到她的信任.諷刺的是他郤可以和鬼魂溝通,明白他們的情緒.

心理學家亦對自己的當事人自殺耿耿於懷,什至影響了他與妻子的關係,冷落了妻子,寄情於工作,重新肯定自己,結果與妻子零溝通.

他起初接觸小孩時,亦以為小孩患了精神病,並不相信他的說話,而小孩亦覺得他不能幫助自己,大家都不信任對方,無法真正溝通.

他們關係的轉捩點是一日心理學家坦白承認自己的傷痛,不再高高在上,以助人者的身份和小孩對話,就在這一刻,小孩亦打開心窗,告訴了他隱藏的秘密.


要向人承認自己的不足,軟弱,確實不容易,但往往這時候就能最接近人家,因你不在以強者自居,人家亦會感到更加舒服.

有時候要與人的關係有所突破,自己要先踏出一步,不過很多時亦會有些顧忌,怕人家會未必會接受,會受傷害.要關係進深,確實又要冒一點險,敢於暴露自己軟弱的面,承認自己的有限和不足,並不如對方想像中的堅強.

道理我是明白,但要實行出來,郤是另一回事.自己這方面仍有待改進.

這電影最精彩之處我還未說到.十年前我看完影碟後,立即重看當中的片段兩三次,為的是看看編劇有沒有漏洞,因為實在想不到橋中有橋,局中有局,到了結尾,才真相大白,實在佩服此電影的編劇,可惜接著的劇本巳無復此片之勇.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