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

再談唐山大地震

很多人都以為唐山大地震是史實片,其實是誤解.

此片除了頭十五分鐘提及唐山大地震外,其餘的都是唐山大地震發生後的事,年代橫跨三十年,直到前兩年的四川大地震.

此片的關鍵其實是地震時兩姐弟被橫樑壓著,母親要忍心決定犠牲其中一名親生骨肉,那麼應該怎樣選擇?

母親的反應當然是不想選擇,最好由那些大叔決定,或許可以這樣說,最好交由老天爺決定,免得自己背負狠心的罪名,一世受到良心的責備.

奈何大叔又不賣母親的賬,不停催迫母親快作決定,否則兩姐弟恐怕沒命,後來大叔更想轉移陣地,拯救其他的生還者,母親才無可奈何地忍痛作出決定.

母親決定了選擇弟弟,我十分理解.

第一,弟弟是較細的一位,大讓小,符合中國人的倫理.吊詭的是兩姐弟是龍鳯胎,姐姐只比弟弟早出世一陣子,若我想編劇,把兩人出世次序倒轉,可能更難倒母親.

不過我覺得即使次序倒轉,母親的選擇仍是一樣,仍然選擇救弟弟,丈夫剛剛死了,傳統的價值思想,好歹都要為你家門留點後,好有人繼後香燈,選擇弟弟是自然不過的選擇,不過這卻令姐姐感到被出賣,被遺棄,心如刀割,氣憤難平,心裡埋下一個心結,久久不能釋懷.

我很喜歡電影對兩母女的心路歷程描寫,母親一直不肯搬離唐山,不想死去的丈夫和女兒不懂路回家,心底裡重視家,重視親情,即使屋巳經榻了,唐山夷平了,但內心仍想維持家的完整,仍想維繫這份親情.緃然經濟起飛了,兒子亦成了富戶,衣錦還鄉,還建議買屋給母親住,但母親仍堅持留在這屋,因為在這裡什麼都不缺,她的回憶,不是優質的生活條件可以代替.

電影中另一重點是姐姐如何突破自己的爭扎,脫去纏繞巳久的枷鎖.我覺得收養她的解放軍軍官應記首功.這簡直是一個模範爸爸,給與自由,放手讓她去闖,亦心明大義,知道女兒長大後始終會離開他,所以不會設法留住她,敢讓她到外地去實踐自己的理想.

最關鍵的一幕,姐姐鳥倦知還,帶同獨自撫養的女兒回來探望父親.當時姐姐給父親買了羽絨,給他試穿,父親當然高興,不過試完後,放下衣服,隨即問了一條問題,問她去了那裡,為什麼沒有消息,講的時候很激動,哭了,父親這樣子不是怪責,而是擔憂,覺得女兒不大明白為人父母的心腸,這個家絶對看不起她,不會因她未婚產子而覺得羞耿,其他人會,但老父卻不會,因為他愛自己的孩子,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.我想老父的態度,打開了姐姐心中埋下枷鎖,因着老父的接納,不計較,無條件的愛,令她過去的傷口得以開始痊癒.

電影接著交待姐姐因四川地震,由加拿大趕赴汶川救災,碰巧遇見弟弟,與他相認.姐姐最後回到唐山自己的家鄉,母親那時正在厨房燒菜,姐姐站在家門前猶豫了一陣,心裡倒有疑問,與母親相見,會是怎樣?自己能否原諒她?會否仍對她仍充滿怨恨?母親會否走出來迎接她,表達對自己的愛?不過門始終要自己打開,迎接她的只有弟婦和甥,母親卻沒有跟她打招呼,仍埋首燒菜,如沒記錯,即使隔著窗,好像連望也沒有一望,只叮囑弟弟帶姐姐入大廰,如此冷淡,真教人莫名其妙!

站在厨房的她,心中盤旋著什麼?為何不如媳婦和孫兒般,走出來迎接她,失散了差不多三十年,難道不掛念她?莫非是心中滿有歉疚,抬不起頭,不知怎樣面對這個曾經放棄的女兒?

母親對女兒的第一句說話,大意是母親仍舊得在意女兒的需要.姐姐當時望到母親為自己預備的番茄,回想起地震前的一晚,母親要姐姐讓個番茄給弟弟,並答應第二天會補回買給她,表面好像要說母親惗記女兒,即或小事一樁,但母親仍舊記得,但我卻覺得暗地裡好像要對她說,雖然次序有別,要你先讓弟弟,但父母對你的愛並沒有分高低,沒有分先後,當日選擇了弟弟,並不是不愛你,父母那有不愛自己的孩子!

其實最精彩的便是接著的兩幕,不過實在太精彩了,太牵動人的情緒,我也弄不清一些對白和細節,母親跪下,央求女兒饒恕,但之前卻好像說了一些話,大意問女兒這樣久才回來,是否想跟她討債,但接著便質問女兒為何這樣久才回來,情緒激動,跟當天姐姐回家探做軍官的父親完全一樣,有異曲同工之妙.

兩母女的內心世界描寫實在太精采,墓地一幕是全戲的高潮,不過巳忘記了很多對白,只記得姐姐終於明白母親過去的三十年的生活實在難過,感受到母親那份思念家人之情,最後懇求母親寬恕,你若想觀看此片,切記要控制自己的淚腺,仔細留心姐姐的對白,亦感受兩母女相擁一刻,彼此打開自己心結的那份釋然.

沒有留言: